股票计算,如果巴菲特不进行慈善捐赠的话,其现在的持仓市值已经高达2449亿美元(截至2023年6月),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富。即便是在捐献了超过半数的财富之后,如今的巴菲特依然坐拥千亿美元身家,常年位居“福布斯富豪榜”前5名。如果把巴菲特所获得的巨额财富视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么在“立功”之外,巴菲特还有一项极其卓越的成就,那就是“立言”。巴菲特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把他对投资、对人生的理解都倾注在历年的致股东信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也因此被誉为投资界的“圣经”,几乎是每位投资者的必读书目之一。由巴菲特原著,坎宁安整理,是学习巴菲特的第一手资料。近期,我发起了“学习原文每日打卡”活动,多次被推荐为“雪球热帖”。为方便公众号上的更多读者学习,我决定定期将相关联的内容发布于此,定名为:原文精读。每期按主题推送10天左右的打卡内容,以下为第29期(2024.3.17~2024.3.31):
精译:让我补充一些关于你自行投资的想法。大多数投资者,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会发现,持股的最佳方式是购买收费最低的指数基金。选择走这条路的人,其回报肯定会超过绝大多数投资专业技术人员扣除费用和开支后的净收益。
心得:股票投资涉及到估值、品质、时机,而指数基金投资的要义在于不看个股品质,又是定时定额投资,唯一涉及的变量就是估值,能够说是一种极简的“傻瓜投资法”。当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时,反而“傻钱不傻”了。
精译:然而,如果你选择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有些观点值得牢记:聪明的投资尽管远不能说很容易,但也并不复杂。投资的人要的是正确评估选中公司的能力。注意“选中”这个词:你不必是每家或者很多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你能力范围内的公司。能力圈的大小不是很重要;知道能力圈的边界才重要。
心得: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自己投资的股票研究透,别人赚再多的钱不关心。专注,专注,专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精译:要想取得投资成功,你无须了解贝塔系数、有效市场假说、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期权定价或新兴市场理论。事实上,你最好对此一无所知。当然,这并不是大多数商学院的主流观点,它们的金融课程往往以这一些内容为主。然而,在我们看来,投资专业的学生只须学好两门课——如何评估企业价值&怎么来面对市场波动。
心得:投资第一课:怎么来面对市场波动;投资第二课:如何评估企业价值,over!看似简单,但并不是特别容易。比如说,有些公司明明业绩还在增长,仅仅是股价跌的幅度比较大,跌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有的投资者就开始“反思”,表面上看是独立思考,其实还是没过“市场先生”这一关。
精译:作为一名投资者,如果一家公司易于理解,且其收益几乎肯定会在五年、十年和二十年后大幅度提高,那你的目标仅仅是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它的部分股权。跟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只有少数公司符合这些标准。所以当你看到一家合乎条件的公司时,你应该大笔买入。你还必须让你偏离原则的诱惑:如果你不打算拥有一只股票10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哪怕10分钟。如果一组公司多年来的累计收益在稳步增长,那么整个投资组合的市值也会上升。
心得:巴菲特指出,长期而言,只有公司赚钱,股价才会上涨,投资人才能赚钱;只要公司赚钱,股价就会上涨,投资人就能赚钱。搞清楚股票赚钱的逻辑,投资就会变得so easy!就拿最近大家热议的洋河来说,只有当它连续多年净利润下滑的时候,才会让你亏钱,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才是应该反思的。至于它自身股价的下跌,只要你没有在低位卖出,并不会让你亏钱。
精译:尽管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但这正是为伯克希尔股东创造收益的方法:多年来,我们的透视盈余以良好的速度增长,我们的股价也得到相应的上涨。如果没有实现这些收益,那么伯克希尔的价值也不会有什么增长。
心得:巴菲特指出,只要公司透视盈余在增长,最终股价就一定会上涨。虽然短期不同步,但长期必然同步。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透视盈余”的概念吧: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巴菲特创造了“透视盈余”的计算方式。以1990年为例,伯克希尔所司留存的盈利是2.5亿美元,如果这些留存收益全部派发的线万美元的股息税。伯克希尔原本账列的盈余是3.7亿美元。这样一来,伯克希尔1990年的“透视盈余”就是5.9亿美元(2.5亿-0.3亿+3.7亿)。
精译:我们重仓持有的一些公司,去年的经营业绩令人失望。尽管如此,我们始终相信这一些企业具有重要的竞争优势,并将跟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下去。这是我和芒格自信偶尔可以识别的一种特质,它将有利于我们获得良好的长期投资结果。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没办法识别这种特质。或者至少说,我们不敢打包票。顺便说一句,这也解释了:尽管我们一致认为,科技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将改变未来,为什么我们却不持有科技股。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没办法进一步探索科技领域的哪些入局者拥有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我们也无法通过学习和研究来解决。
心得:今天的内容,巴菲特解释了不投科技股的原因。一言以蔽之,缺乏确定性。投科技股,可能赚很多,也可能赔很多,这不是巴菲特的风格。巴菲特最看重的企业特质是“长期的竞争优势”,所以他一直在“寻找投资护城河”。
精译:补充一点,我们并没有因为缺乏对科技的洞察力而感到困扰。毕竟,在很多业务领域,我和芒格都没有独门的资本配置专长。例如,在评估专利、制造工艺或地质前景时,我们没办法提供建议。所以我们根本不去评估那些领域。
心得:今天的内容,巴菲特向我们揭示了一条朴素的真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我们要做的是扬长避短,而不是扬长补短。
4.“stray”意为“偏离”;“inadvertently”意为“无意地”;“restless”意为“焦躁不安的”;“substituted”意为“替代”;
精译:如果说我们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我们能认识到,何时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游刃有余,何时接近能力边界的极限。预测快速变化的行业和公司的长期经济情况,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如果其他人声称自己在这一些行业具有预测能力,哪怕他们的说法似乎得到了股市走势的验证,我们也不会羡慕或效仿他们。
相反,我们只坚守那些我们所理解的业务。如果我们误入歧途,那一定是无心之举,而不是因我们急躁冒进,用幻想代替理性。幸运的是,几乎能肯定,伯克希尔不时就会遇到我们能力圈内能做好的机会。
心得:给巴菲特这段话做个简单的总结——能力圈内,事事关心,声声入耳;能力圈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精译:目前,我们已持有的优质企业,其价格并不那么诱人。换句话说,我们喜欢这一些企业远甚于喜欢它们的股票。这也是我们没增加目前持仓的原因。然而,我们也没有大规模压缩我们的投资组合:如果要在“价格诱人,企业一般”与“企业诱人,价格一般”之间做出选择,我们更倾向于后者。当然,真正吸引我们的是“好企业+好价格”。
心得:企业估值分为三种:低估、合理、高估。在股价合理的时候,巴菲特的做法是,既不卖出现有持仓,也不新增持仓。“好企业+好价格”是最理想的状态,当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优选“好企业”。
精译:我们对所持证券的价格持保留态度,这也适用于大盘的整体点位。我们从未尝试预测股市在下个月或下一年的走势,我们现在也不打算这样做。但是,站在1999年末的时间节点上,投资股票的人目前对未来的回报预期似乎过于乐观。
心得:任何试图预测未来股价短期走势的,要么是傻子,要么是骗子。巴菲特从不预测股价,但如果股市连续多年大涨,此时他反而会保持更多的警惕。
精译:我们大家都认为,企业利润的增长与本国的GDP高度相关,GDP的实际增长率约为3%。此外,我们假设通货膨胀率为2%。我和芒格不敢保证2%一定是精确的,不过这是市场的看法:通胀保值债券(TIPS)的收益率比标准国债低约两个百分点,如果你认为通胀率会高于2%,你只须购买通胀保值债券并做空标准国债就可以获利。
心得:通胀保值债券是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挂钩的债券,其基本特征是固定息票率+浮动本金额。其中,本金部分按照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月度CPI指数做调整。在保障本金不受通胀影响的同时,其固定息票率通常低于普通同期债券。按照巴菲特的逻辑,如果通胀率高于2%,那么投资通胀保值债券就会比标准国债更划算。大家get到了么?
精译:如果利润确实与GDP同步增长,保持大约5%的增速,那么美国企业的估值不太可能继续大幅攀升。再加上股息的话,未来股票的回报率,将大大低于大多数投资者过去经历或预期的收益率。若投资的人的预期变得更现实(几乎肯定会是如此),市场可能会发生大幅调整,尤其是在投机盛行的领域。
心得:股市长期上涨,很容易让人产生“股市只涨不跌”的错觉,此时很多投资者都会对未来的收益率抱有很高的预期。一旦预期被打破,投资者回归现实,则股市有可能发生大幅调整。站在当下,恰恰是相反的情形:股市长期下跌,很多人对未来失去信心,接下来股市会大跌还是大涨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精译:总有一天,伯克希尔会碰到大举入市的机会,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不过,至于股市何时会出现机会,正如《大约在冬季》所唱的那样:“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另外,如果有人试图给你一个理由,告诉你股市为何会如此癫狂和疯魔,你可要记得《大话西游》的一句台词:“爱上一个人需要理由么?”“不需要么?”“需要么?”
心得:巴菲特援引了两句歌词:“Who knows where or when?” 以及“Fools give you reasons, wise men never try.”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听过,所以我这里意译成了大家熟悉的歌词,基本保留了原文语境中的原意。大家如有更好的译法,也可以分享出来。
精译:当企业和股票在市场上买卖的金额高企时,我们会遵守泰德·威廉姆斯一般的纪律性。泰德在《击球的科学》一书中解释说,他将击球区划分为77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都是一个棒球的大小。泰德知道,只有等到球落入到“最好”的单元格才挥杆,他才会获得0.4的好成绩;如果球落入到“最差”的单元格,也就是不在击球区内,此时挥杆的线的烂成绩。换句话说,等待完美的一击,将意味着获得步入名人堂的机会;而不加选择地胡乱挥杆,将意味着失去成功的入场券。(1997年)
心得:投资跟棒球一样,都强调“耐心”的价值。不落入理想的击球区,绝不轻易挥杆,才能成为一流的棒球手;不达到理想的买卖点,绝不降格以求,才能成为一流的投资家。
精译:就算它们真的在击球区,我们现在看到的商业“投球”也都在边缘地带。如果我们挥棒,我们铁定只能获得低回报。但假使我们放弃如今所有的“投球”机会,我们没办法保证下一记球会更让我们中意。也许过去着迷的股价只是偶然,如今这样的股价才是常态。与泰德不同的是,即便我们没挥棒,也断然不会被三振出局;然而,若是肩上扛着球棒,一直站在那里无所事事,这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1997年)
心得:1997年,巴菲特面对的市场环境是:好的企业不便宜,便宜的企业不好。买股票吧,收益率太低;不买吧,将来也不一定有更好的机会。看出来,巴菲特当时也有点矛盾和纠结。对于真正的投资者来说,如果好企业一直处在合理偏高估值,那么处理新增资金其实会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从这个方面来讲,A股的“暴涨暴跌”反而是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机会,是更适合做价值投资的。
“原文精读”系列,到今天已经在雪球上更新到Day591啦!由于前段时间我比较忙,在公众号上更新频率降低,今天这一期才发到2024年3月底,落后于实时进度大约10个月时间。为了尽快消化库存,2025年预计会加大“原文精读”的推送力度。有的朋友坚持得比较好,比如@小雪、@淑娟、@我爱红薯、@弹着吉他的少年 等,相信他们和我一样,这一两年的英文水平可能大有长进。在能预见的未来,英文仍然会是世界通用语言;在能预见的未来,世界会慢慢的像一个“地球村”;在能预见的未来,你和我都不会仅仅局限于一隅,而是有机会游历各种各样的国家和城市,去体验五彩缤纷的人生。有鉴于此,学习英文是个持续终身的事情。我希望以“原文精读”为载体,全方位锻炼我们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我相信坚持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久时间,一定会大不一样。2024年那些宅在家里的日子,如同流水一般,我大抵已经忘却了。然而,去过的那些城市和地方,奥马哈、西雅图、北京、上海、深圳、长春、无锡、南京、郑州、秦皇岛、三峡、武当......见过的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却让我历历在目。人生在世,只有一次。而且,过去已经逝去,未来还没到来,我们拥有的,其实只有每一个当下。所以,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好英语,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地与这样一个世界对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