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火花vs疾速红焰 全球首发!N55II对决N50II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乐鱼平台注册登录入口

激情火花vs疾速红焰 全球首发!N55II对决N50II

  2010年,李宁正式进军羽毛球市场的第二年,同时也是旗下顶级装备“国家队胜器”N系列上市的第二年。李宁在第二季度,推出了。前者打着“汤姆斯杯林丹专用拍”的旗号,以高档亮丽的外型,更为出众的性能获得了市场不错反响,实体零售的销售较为红火;后者N50II凭借良好的手感,更容易上手的宽容性也赢得不少傅海峰粉丝的欢心。

  就在所有人都疑惑着其他N系列型号的第二代产品将在何时推出的时候,李宁以全新的品牌商标带领着一众N系列的二代产品走到了大家的面前。而本次redding为各位送上的是:李宁国家队N系列球拍中N55II、N50II和N77II的横向对比评测。

  (由于笔者在上一篇的文章中已经对N77II作出详细评测,因此N77II在本文中相关项目中的详细评测内容可对照参阅:

  【Red Label 精选系列:全球首发】李宁ES灵系列旗舰N77II率先极速登陆中羽:)

  在科技点对比的这个环节中,笔者特意加入了N90II这把N系列的旗舰型号作为参考对象。而这次跟以往的评测有点不一样,由于篇幅的原因,每个科技点的作用将不在本文为大家阐述,如有这方面的疑惑可跟帖提出,笔者会尽力为各位解答。

  由上面的表格显而易见,陈金代言的N55II和林丹代言的N90II相比,科技点一个不差,那么1890元与2090元定价之间的200元差价,就可以认为是平衡点(295MM与305MM),外观设计和广告投放的差别了。因此,如果不是出于对N90II高档的外观,对代言人林丹的喜爱,又或者打法不是太暴力的线II绝对是更好的选择。

  N55II拥有“边框压缩结构”和“复位弹性扭角”科技的拍框。前者令边框进一步收窄,使拍框的硬度更高,抗扭性更好;后者则使击球瞬间,即便击球点偏移中心,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回球的质量。

  N50II“待遇”也十分不错,除了N系列二代的标配投计外,额外拥有“波浪外框”、“70孔设计”和“盒试拍框”这三项较传统的设计,以及在拍框的2点、4点、8点和10点位置加入钛金属

  而N77II在科技点方面显得不太被重视:N77II拥有的科技点N50II同样拥有

  ,而且还比N77II多出两项,可谓代言人的不同也同时造成球拍的“待遇”也相应有的差别。但是是否在科技点上有所缺少就说明N77II不如N50II,或者说比N50II便宜100元的N77II只是前者的简化版呢?笔者将在下文为各位作出分析。

  N系列二代全线产品的设计风格都经过了全面的调整,不再像第一代产品只更换了型号名称或者只修改部分颜色就成为另一款球拍的设计外观,相反更为每一款型号添加了个性化的设计元素,更能贴合该型号代言人的个人风格。

  还记得N系列第一代产品N55的名称吗?是的,叫“霹雳火”。但当时在N55的设计外观上,并没有体现出哪里“霹雳”了不过这次设计师找到了灵感,在球拍的各处都画上了精美的火焰图案。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在拍框3点钟和9点钟位置被白色火焰包围着的“TB NANO”图案和位于球拍T区位置两侧被赤色烈焰包围的“HB SHAFT”。整支球拍最吸引眼球也是点睛之笔的地方,莫过于采用与YONEX ARCSABER Z-SLASH相似的镭射反光效果衬托出火焰中的“N Flame N55II”图案。而被烈焰所包围的N55II也成为名乎其实的“霹雳火II”。

  与热情如火的“霹雳火”相比,傅海峰代言的N50II则显得沉稳很多。蓝与灰的配色让笔者想起了蔚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海洋,傅海峰的“海”字也从脑海里油然而生。N50II没太多吸引眼球的地方,即使是线管,也采用白色和灰色的胶粒,跟N55II的张扬个性截然相反,显得成熟、沉稳,这也十分贴合代言人傅海峰的性格特征。N50II外观的看点并不多,但波浪形的外框设计和位于拍框上的2点、4点、8点和10点位置的钛网都在告诉欣赏者不可以忽视他独有的内涵。在自然界,火焰不单止有红色,还有蓝色。同样,N系列不止有“霹雳火II”,还有N50II“炫雷火II”。

  N77II外观部分请移步至:【Red Label 精选系列:全球首发】李宁ES灵系列旗舰N77II率先极速登陆中羽:

  从上表的对比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四支球拍的长度均为675MM。其中N50II的握柄长度最长,竟然达到了168MM,比其余三款球拍均长出5MM,在双打的场合更加有助于靠前握拍达到提高挥速的目的;N55II的拍框和框面厚度均为最厚,达到12MM和6MM,但由于设计采用类破风的框体设计,因此挥拍的风阻感要比另外几款要小;N77II不但在各项的参数上都与TI10无异,就连钛金属在拍框设置的位置都几乎一模一样,再加上同为盒式拍框和相近的平衡点,难免令人有点想入非非,但拱形线II又有那么一点外观上的区别,不过却和N55II又彻底碰上了。

  (参数相近的TI10和N50II,外观上不但拍框含有TI金属,更同样拥有拱形线槽)

  TI10作为目前比较主流的一款球拍,笔者相信不少朋友的球包里都备有一把,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更重要的是,N50II在设计上,竟然与TI10有多处相似的地方!当国家队的器材还是由Yonex赞助的时候,傅海峰当时使用的是TI10,而当换为李宁的今天,傅海峰所代言的正是N50II!

  (不过由于N50II借用的时间限期将至,以及文章主题和篇幅等的原因,关于N50II和TI10的对比就只能到至为止了,期望日后有机会把这部分补全。)

  在评测最基本的“高远球/平高球”环节中,笔者这次会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和准则去对这三款球拍作出评价及比较。笔者将首先从回球的线路、落点、远近作比较,继而再谈手感和耗力多少,最后则是适合的选手类型。

  从以上的两个表格结果显而易见,在加上钛金属的N50II拍框极硬,击球时拍面表现十分稳定,同时由于硬度的提高,使发力效果更为还原现实,“用多少力就打出多远的球”就是对N50II最贴切的形容;

  N55II由于采用压缩边框设计提高框拍硬度,虽然硬度上不及N50II,但更好的弹性在牺牲细微的操控性后却换回更快的出球速度。与此同时,N55II的挥动风阻感极小,加上295MM的平衡点,在挥拍时能借助惯性,达到相对省力的目的;

  N77II同样是在拍框的两侧加上钛金属,但框拍硬度却未达到N50II的程度,反而较接近N55II,不过由于采用与N50II相同的盒式拍框设计,使回球的稳定性更好,在控球的准确度上也较接近N50II。

  杀球能够说是评测所有的环节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项目,其代表球拍的攻击力最大化的体现。在本环节,笔者将从重杀、点杀、速度、落点和所需力量等方面为各位作出分析。

  首先说说N50II,虽然平衡点比N55II要低,挥拍的风阻感也比N55II略大,但这并不阻碍其杀球功力的发挥。

  使用N50II重杀时,虽然拍框较硬,但由于中杆并不硬,使击球时存在细微的滞后感,有点力量被分散的感觉,不过这也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适当的粘球可以允许对出球的线路作更细微的调整。不过这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靠的是个人的技术修为和对球拍手感的掌握。和重杀一样,点杀也对手腕的瞬间爆发力有一定的要求。由于跟高远球的表现相似,球拍本身能借助的额外力量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使用者本身所发出的力量,因此在点杀的时候如果要得到好的结果,优秀的瞬间爆发力是必不可少的,也能够准确的看出N50II在进攻上绝对是高手才能完美使用的神器。

  虽然设计特点与N90II相仿,但事实上却并不难驾驭。借助较高的平衡点和较快的挥速,N55II在进攻端可谓气势感十足。在重杀时对球的下压感十分强烈,只要击球点不会过于靠后,大多数都能很好地把球压住。但与N50II的追求落点的特质不同,N55II若选择杀对手两边的话,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极容易会杀出边线。相反,若选择杀追身的话,由于杀出的球较重,往往会令对手的防线瞬间崩溃,为下一拍得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N55II的平衡点较高,中杆也不硬,所以点杀相对来说会很难,因此选择劈吊网前逼对手挑球再找机会重杀会更为合理。

  N77II详细的杀球部分评测请移步至:【Red Label 精选系列:全球首发】李宁ES灵系列旗舰N77II率先极速登陆中羽:

  可能是由于同为配备灵控内锥的原因,不单是N50II和N55II,即使是N77II相比起很多平衡点相同的球拍来说,对杀球的下压感觉表现显得更为突出,极少发生杀球“飘”的情况。由此能够理解,为何李宁新一代的N系列中杆,不论是平衡型,还是进攻型的球拍,都基本上采用了中等硬度的中杆。原因不外乎两个:1、不会由于过软对攻击力构成负面影响;

  2、当大力击球时,增加中杆形变的幅度,使内锥型弯曲点靠前的中杆形变,发挥出更容易下压的特点,同时也是N系列二代最大的杀手锏。

  吊球和网前球其实和使用的人的个人手感和技术关系更大,而器材本身则相对较少。因为只要器材的中杆触感传导性不是太差的话,基本上只需使用一段时间,那么使用者就能完全掌握吊球拍面对球磨擦的多少,又或者在网前搓放使用力量的大小等细微的技术特点。而本环节就从三把球拍的手感以及适应性上为各位作比较。

  当进行劈吊击球时,影响吊球质量的几个因素包括:击球点的前后,对羽球底部的包切磨擦大小,包切时球拍向前送的程度等等,而其中击球点的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击球点已经位置于头顶正中的位置,那么对于将羽毛球压下来并将角度调整得十分贴网将变得十分困难,而且还不能过分收力把球速降低,否则极容易被对手抢到高点搓出高质量的回球。而在这点上,作者觉得N系列二代的都处理得十分好。由于配备了灵控内锥的原因,类似于上一环节“杀球”的情况,三把N系列的球拍对于击球时的下压都显得比较轻松。不过与N55II和N77II相比,N50II的手感比较偏硬,在吊球的宽容性上比前两者略差,但贴网度却更好。

  在网前的比较中,同为搭配BG65线II的拍框较硬,在处理网前的一些细活的时候表现得略为疆硬。相反,

  N55II则表现得十分优秀,往往可以搓出十分贴网的回球,这在单打比赛中尤为重要。

  N77II的手感与N55II相仿,不过笔者较为偏向于N55II。但在挑球和钩对角的比较中,N55II由于平衡点靠前,以及弹性过好的原因,力度控制相对较难,较易造成出界,反而N50II表现会更为优胜。

  笔者在使用这三把球拍的两个月多月时间里,发现N55II和N77II的接杀手感最舒服。挡网的话借助球拍的弹性,手腕只需要稳住并适当调整拍面角度就可以把球挡得十分贴网,对方即使上前抢网,也只能放网或者起高球,而没有办法进行扑网。

  但N50II就相对差一点,接杀本来就属于被动,而N50II本身也没提供像另外两把球拍的额外助力,因此必须要在挡网时手腕额外加力,用力过少极容易造成下网,但用力过多又会被对方扑死再一次证明N50II更适合于对力量操控更为细致的高水平选手使用。

  总结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可以总结出一个结果:就是三把球把的性能设计十分符合其定位。

  N50II比较适合于高爆发力型的双打进攻型选手,N55II比较适于单打力量型选手,而N77II则是双打控球者的理想选择。

  如果有人问redding三把当中最喜欢哪一把,笔者会回答N55II。因为N55II的进攻性能是毋庸置疑,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容易上手,不难驾驭,即使是力量稍弱的redding也能轻松驾驭,不过缺点是由于弹性过高而难于做到对出球进行更精细的控制。

  如果有人问redding三把当中哪一把最值得入,笔者会回答N50II,因为N50II的潜力更大。要想完美地驾驭N50II,良好的瞬间爆发力和全面的技术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但一旦具备以上的特点,那么N50II绝对会成为又一把“人间凶间”。

  如果有人问redding三把当中哪一把最容易上手,笔者会回答N77II。

  N77II不论在双打的防守还是单打的拉吊都有不错的表现,而且十分容易上手。相比来说较低的平衡点同时具备一定的进攻性能,弹性十足的中杆也使回击高远球变得异常轻松,十分适合力量偏小的男士或者女士选择使用。

  在上篇文章N77II评测的时候,对于灵控内锥也仅仅还是停留在概念性的阶段。但是经过更深入的感受,开始慢慢地发觉内置灵控内锥带来的好处:中杆靠前的弯曲点更容易将羽球下压。

  N系列一代和二代最大的差别就是球拍是否配备了灵控内锥,而只靠增加了一个新的科技点就推出了新一代产品,说明灵控内锥这单枪匹马绝对是来者不善。

  笔者觉得,球拍的每一项科技都有其实际的作用,虽然这些作用有对性能影响很大的,也有对性能影响很小的,有些容易让使用者感受得到,有些却在内里发挥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器材爱好者在看待新科技时,要抱着客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而不能固执地认为这只是厂商赚钱的噱头。

  两个多月的评测终于在这一刻完成了。其实在中羽出现第一张李宁新LOGO的图片前,在中羽出现N系列的第一张谍照前,redding已经在使用这三把N系列的球拍了。

  由于答应了借拍的朋友要保密,因此不能发布实拍图片与各位坛友分享。不过能赶在全面铺货前把评测文章发表,也算是给各位一个交待了,呵呵。。。

  这篇评测文章合计已超越6千字,算是破了redding的个人记录了,也能算得上是本人最为认真,耗费时间最多的作品。由于需要各方面的参数,以及在三把手感各异的球拍中来回使用,所以这篇文章的确写得十分“痛苦”:刚刚把一把球拍的手感掌握,然后又要切换到另一把球拍,一直这样不断重复。而为了手感的准确性,也是对文章进行多次修改和校对,确保描述的与个人感受的相同。对于有坛友在这篇文章还没完成前就说这篇是应付性的文章,本人觉得十分无奈。

  redding真的需要停下来一下了,休息回来后写的东西太多了,因为都具有时间限制和新闻价值,所以基本上所有文章都堆在一起了,现在终于能放松下来。

  最后,要感谢那位愿意借出两把还没上市的球拍的朋友,冒着被上司扁的风险让本人试打及做评测,实在是无言感激。

乒出快乐,乒出精彩,爱乒才会赢一乒到底!